凉山古代农业的初步研究
作者: 游乐业  日期:2016-12-05 来源 :中国农史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昭觉 聚居区 西南高原 畜牧业生产 古代农业 变化轨迹 大小凉山 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 基层工作 
描述:
渭河流域旱涝灾害研究
作者: 段文明  日期:2012-05-01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旱涝时空分布 旱涝事件 气候变化 渭河流域 
描述: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地处黄土高原南缘,秦岭北麓,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春暖干旱,夏季热而多雨但有伏旱,秋凉湿润,冬季干燥寒冷雨雪稀少。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抵御自然变化能力差。旱涝灾害是渭河流域主要的气象灾害,对流域内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有严重的影响。本文利用近540年旱涝等级资料及近50年实测降雨资料,分析渭河流域旱涝演变趋势及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旱涝与气候变化关系及旱涝灾害事件。主要的研究进展如下: 1.渭河流域近540年旱涝等级演变规律: 在世纪尺度的干湿类型上,渭河流域15世纪末、16世纪属干旱型的,17世纪正常型,18-19世纪属湿润型,20世纪属正常世纪,21世纪初十年属偏旱型。 采用累积距平曲线方法,分析渭河流域近540年旱涝的阶段性变化,表明:渭河流域有较大的十一个旱涝阶段。即:1470-1533年的干旱阶段、1534-1580年的雨涝阶段、1581-1641年的干旱阶段、1642-1708年的雨涝阶段、1709-1720年为干旱阶段、1721-1783年为雨涝阶段、1784-1811年为干旱阶段、1812-1914年为雨涝阶段、1915-1928年为干旱阶段、1929-1966年为雨涝阶段、1967-2010年为干旱阶段。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近540年旱涝的周期性,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旱涝过程主要有371a、223a、151a、114a、72a的周期。 通过滑动t检验,分析了渭河流域近540年旱涝的突变年份,发现于1481、1492、1534、1579、1593、1628、1642、1683、1828、1882年发生突变,且存在世纪尺度的突变年份1642年。 1470-2010年的541年间共出现大旱年84次,高发期出现在20世纪,有21次,低发期出现在19世纪,有10次。大涝年份共出现74次,高发期也发生在20世纪,有21次,低发期出现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十五世纪末没发生,十六世纪出现5次。 2.渭河流域近50年旱涝时空分布特征 渭河流域近50年中旱涝出现的频率基本相同;渭河流域近50年旱涝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 渭河流域近50年旱涝变化存在显著地第一主周期34a,第二主周期15a;并于1966年发生旱涝突变,1966年以前处于相对雨涝阶段,1966年以后渭河流域处于相对干旱的阶段。 在近50年旱涝存在以下阶段变化:1960-1966年为偏涝的阶段;1967-1979年为偏旱阶段;1980-1984年为偏涝阶段;1985-1988年为上升与下降交替阶段;1989-2003年处于偏旱阶段;2004-2010年为偏旱阶段。 大旱和大涝年份至少都出现过6次,其中1994-1995年流域内除洛川、吴旗、环县、平凉、西吉站点外都发生连续大旱事件;西安和武功站1993-1995年连续三年持续大旱,天水站1994-1997年连续四年发生大旱事件,平凉2007-2009年发生连续三年大旱事件;其中1983-1984年华山、西安、武功、宝鸡连续发生大涝事件,这些站点也基本位于渭河干流的中下游;另外2009-2010年华山和西安两站发生连续两年大涝事件;西吉1967-1968年发生持续大涝事件。 3.旱涝与气候变化关系及旱涝事件的研究 渭河流域近540年旱涝灾害与气候变化总体对应关系较好,说明气候变化是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渭河流域1581-1588年、1632-1640年、1875-1878年、1922-1932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旱灾事件;1662年、1755-1757年、1904年发生严重的涝灾事件,这些事件在历史上都造成了很悲惨的景象,如人口死亡、饥荒、人口迁移、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替。
古代中西地理学思想源流新论
作者: 杨吾杨  怀博    日期:2016-12-05 来源 :自然科学史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周围环境 地理知识 地理学史 近代地理学 人文现象 地球表面 古代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 思想源流 地理文献 
描述:
气候变化对宁夏固原地区胡麻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 李淑珍  孙琳丽  马玉平  徐玉东  俄有浩    日期:2016-12-05 来源 :应用生态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产量 胡麻 气候变化 发育进程 
描述: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的几个问题
作者: 曹婉如    日期:2016-12-05 来源 :自然科学史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通论地理学 区域地理 物候历 地理知识 地理现象 地理志 河源地区 地理学研究 地图知识 近代地理学 
描述:
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
作者: 张钰  日期:2009-05-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河西走廊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 环境效应 历史地理 
描述: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导致地表覆被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以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作为研究视角对明晰各历史时期人地互动及其变迁规律大有裨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提出把过去300年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面貌列为重点研究的问题。特别是1999年,在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起草的《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列出了五个研究重点,明确地将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列入其中。这为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历史地理学赋予了新的使命,此后围绕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工作被迅速提上日程。 河西走廊地处祖国大陆腹地,曾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走廊文明。然而明清以降,人们对土地资源肆意开发利用,并且日益演化为一系列生态问题,由于这些生态隐患得不到根治而使生态环境愈加恶化,而这正是酿成今天河西走廊成为典型生态脆弱区的主要原因。本文即着眼于此,阐释了清代人们对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因子,揭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认为今天恶劣的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有着莫大的关系,探讨这些问题期望对今天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治理有所启示。全文共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本区土地利用的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其余共五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河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明确了河西走廊的区域属性,阐明土地利用开发的自然基础和人文环境。 第二部分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垦殖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并揭示由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绿洲等土地覆被的影响。同时,该部分还分析造成土地利用变化的可能性人文驱动因子和自然制约因素。 第三部分阐释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自然植被惨遭破坏,土地沙化加剧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三个方面。 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先,总结了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失调的问题;其次,鉴往知来,从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今天河西地区的土地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
作者: 张艳国  日期:2016-12-05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潜在力量 古代社会 二重人格 历史进步 土地私有制 社会发展道路 深层动力 中国历史发展 西欧各国 重农 
描述:
黄土与中国古代城市
作者: 张新斌  日期:2016-12-05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黄土 古代中国 城市 
描述:
试论地理环境在周族兴起中的作用
作者: 庞德谦    日期:2016-12-05 来源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 古代社会 商族 商王朝 西安半坡遗址 历代史家 殷商文化 周原 周族 六六年 
描述:
吐鲁番古尸形成的地理环境
作者: 岑云飞  时墨庄    日期:2016-12-05 来源 :化石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土洞墓 重因 古墓群 我国新疆 阿斯塔那古墓 天山脚下 干缩 三一 古尸 女尸 
描述:
< 1 2 3
Rss订阅